(網(wǎng)經(jīng)社訊)618過后,7月又一波折扣來襲,對應的應該就是雙十一后的雙十二了吧。自從電商崛起后,敢敢已經(jīng)很久沒去過實體店了。一是懶癌作祟,買水果都能當天送到,人生也太輕松了吧;二是省錢,誰會跟錢過不去?
但是隨之而來也出現(xiàn)了一系列的問題,比如電商買到的和實體店入手的是一模一樣的版本嗎?看到大家都如此依賴電商,賣家會不會拿殘次品以次充好?這倒是個值得一說的話題。
真的有電商專供版嗎?
早就聽朋友抱怨過,雙十一買到的衛(wèi)生紙都比超市買的薄,還有這種操作??
其實買多了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電商專供(網(wǎng)店專供)的版本確實存在,一般來說都是大的電商定制了一些特別的版本,因為價格更便宜的原因質(zhì)量肯定不會比專賣店好,尤其雙十一、雙十二還會時常半價??蓛r格低畢竟是有它低的道理,所謂的貪小便宜就會碰到這種事,也不能怪我們消費者啊,兩個版本的情況商家也并未說明,一般買家嗅不到這種情況的存在。
每年雙十一都是各大天貓店的大豐收,很多寶寶吐槽和專賣店買到的質(zhì)量不一樣,衣服容易起球變形或更薄,此時原因想必大家就心知肚明了吧,可能就是買到了天貓雙十一的專供爆款哦。
電商專供和實體店產(chǎn)品的區(qū)別
電商專供感覺和國外的OUTLETS供貨一個套路,電商需要縮減成本才能更好的存活下去,再加上本身的運營成本比實體店小的多,所以價格也更低。
敢敢大學時有個省錢達人室友,基本大家逛街都會帶著她,500塊的衣服,她能砍到老板咬牙切齒地最終100賣給她。
一次她看到另一枚室友在only實體店入的羽絨服不錯,后來only電商打折時果斷入手,花更少的買到一樣的衣服,所有人都覺得她賺到了,But表面上看不出來,穿一段時間就發(fā)現(xiàn)區(qū)別了,電商打折入的羽絨服鉆毛,里面的鴨絨更粗糙,質(zhì)量上真的是有差別的。
后來我特別留意其他幾個品牌的電商版和專賣店版的對比,同一件毛呢大衣,羊毛含量是不一樣的,吊牌上的編號也略有差別,光看款式根本看不出差別。比如優(yōu)衣庫的這款羽絨服,左為專賣店版右為電商版本,吊牌上也明確標明了電商版的含絨量只有80%,而專賣店買來的有90%!
衣服的款式看起來是一樣的,但是穿上效果就不一樣,為什么呢? 也可能是你手上的電商專供面料并不是供專柜的一批,相當于換一批面料,而這批電商專供的面料一定沒有專柜的好,就連各種商標也可能是質(zhì)量差一些的。
有的日化產(chǎn)品,好多寶寶覺得雙十一網(wǎng)購的總是比超市買來的質(zhì)地稀或不好用,懷疑是電商版日化產(chǎn)品摻水的結果,其實這個懷疑不無根據(jù),但是不全。
電商專供和實體店的產(chǎn)品,直接兌水的可能性不大,除非這個企業(yè)不想干了。使用感不同有可能是配方不一樣。兩版用了兩個配方,有成本上的差別。比如原本其中某款原料選用進口的,電商版改成國產(chǎn)的?;蛘咴具@款原料改用其他原料代替,但價格便宜,這樣兩款成本差價就體現(xiàn)出來了。
電商專供款不能說是劣質(zhì)品,因為對于品牌而言肯定不想弄砸自己的招牌,但適當減少成本是一定的
哪些產(chǎn)品的電商版最常見
第一類是衣服,就像剛才提到的,尤其是碰到雙十一、618這種半價活動時,除專賣店以外的第二個版本就都來了。倒不是雙十一買到的都是品質(zhì)不佳的電商版,受歡迎的爆款基本就沒跑了。
優(yōu)衣庫甚至還有只供電商的衣服,其實在實體店根本見不到。
還有少量的化妝品,但是國際大牌一般不敢這么明目張膽,一般只是出免稅店版和專柜版等等,頂多就是里面成分的濃度不同,但電商和門店賣的版本倒是沒有出入,畢竟樹大招風。
一些醫(yī)美護膚品會分線下版和電商版,比如敷爾佳面膜,線下版是專供醫(yī)院,美容院這些地方,甚至藥房也可以買到,渠道產(chǎn)品都非常透明,比較可靠。
電商版專供淘寶,你們看到的淘寶上的敷爾佳都是電商版敷爾佳,差別就是電商版本的玻尿酸只有線下版的三分之一,而且只有單純的補水效果,對敏感肌、痘痘肌的幫助不大。
然后就是日用品,像洗衣液、衛(wèi)生紙等家家必備的商品,電商版和實體店版的差別最明顯。電商版的明顯的粗糙發(fā)暗,而超市買來的手感會比它細膩很多;洗衣液等產(chǎn)品則比超市正價買來的稀了不少,這個情況不是偶然,所以買的時候還要擦亮眼才好。
最后一類就是電器,尤其是國內(nèi)的一些二三線品牌,實體店和電商的價格可以差個一倍之多,所以在網(wǎng)店用低價買到就一定是占了便宜?
敢敢肯定的告訴大嘎:不見得。外殼一樣的情況下,里面可不一定用了相同的零件,比如電磁爐、燒水壺的發(fā)熱盤沒有線下店的質(zhì)量好,據(jù)說某東上賣的小家電都是電商專供版。
國外電商會有電商專供版本嗎?
國外的電商其實更公開透明,比如奢侈品網(wǎng)站上的新品基本都和門店同步,國際款和折扣款也只在特定時期才有,美妝網(wǎng)站就更是。
國外電商雖然發(fā)展的早,但是這兩年國內(nèi)的電商才是崛起的時刻,在價格質(zhì)量差不多的情況下,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。比如某東、某寧買電子產(chǎn)品,基本可以隔天送到,而國外的電商(比如亞馬遜未入駐中國時)一定要經(jīng)歷跋山涉水才能送到,而且早年間某東的售后服務做得也很到位。
送的更快、售后更及時,大家肯定愿意買賬。而且國外的電商因為配送等很多原因,電商客戶的忠誠度沒有國內(nèi)這么高,相對而言比實體店客戶要低很多。所以對電商產(chǎn)品的需求沒有那么高,就無所謂再做電商版本了。
寫到這,敢敢覺得一分錢一分貨還是有道理的,畢竟5塊一斤的桃子和30一斤的吃起來就不是個味道,衣服、鞋子也同理啦,買的永遠不如賣的精,這次是真的領教了。(來源:今日頭條)